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

小田田,心農青


小田田,心農青

章思偉寫於 2012323 23:55 ·


(文中的一些照片是我拍的,有些則來自小池、佳玲,以及任何有拍攝小田田照片的人,在此感謝)

最初得知這個耕作計畫的時候,毫不考慮就表達想要參加,或許是自己跟一些其他農青相比起來,我並沒有一個農村或是非都市的家鄉,自小就是個台北繁華都市人, 在部落擔任社工期間其實忙於文書與行政工作,只有少少幾次真的走到菜園裡面。而後因為參與了反國光石化運動認識了台灣農村陣線的朋友,透過夏耘訪調,走訪 了不同的農漁村,像是面臨科學園區搶走農業用水的彰化溪州鄉、成功反抗土地徵收的苗栗灣寶社區、受到六輕影響甚鉅的雲林台西鄉、在宜蘭推廣對環境與對人友 善農業的大宅院農民市集、行健有機村。但這些走訪,數天的拜訪總有其界限,對於要更深入認識農村依然所知有限,跟農村依然是隔了一層以上的距離。雖然自稱 農青,但也對這稱呼感到不好意思,農村青年嘛,不對,我並不住農村,農業青年嘛,也不對,實際上我也不是務農維生,頂多頂多,應該稱為關心農村與農業的年 青人,大概可以簡稱[心農青]。

會參加小田田計畫,也是如此,覺得我們多次走上街頭,為了農村議題,土地徵收,但實際上, 我卻沒有好好經歷過一次農人種植農作物,從播種、插秧到收成這一系列農人日常在做的事情,我不想搬出社會科學常講的主客體論述等學術討論,簡單白話地說, 心裡仍有種不安,是不是我們其實主張離農人很遠,比如有機農業等,對他們而言,這只是知識份子的一廂情願?而那些打死都不願意土徵的農人,常常表達出土地 跟人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,老實說,我總是一知半解,或許是生活與生長歷程與土地的疏遠吧,我無法理解這種心情,只好從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的閒置與浮濫,台灣 環境承載力不足來認知議題。走上街頭是很累的,閱讀議題的諸多資料更是耗費心神,想要有個不同的,身體勞動,實際的務農。回到我本身所學的社會工作,雖然 很遺憾地這個領域充滿問題,更是與農村遙遠無比,但社會工作強調的同理心卻很重要,不要去理會學理上怎麼把同理心分層,實際的勞動體驗就是最好的同理。所 以,選擇參加小田田計畫。

(在農務後,大家一起拍照)

在 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兩分地,緊鄰青松大哥的家,以及當地信仰中心,三官宮,拜的是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也就是農務耕作最重要的環境要素,宜蘭的地理條件相比 台灣其他地區,有好有壞,好的是這邊有豐沛的水源,不於匱乏的地下水(但若不是當年陳定南大戰王永慶,擋下六輕,是否宜蘭還可以有如此資源,未可知),而 宜蘭也未如西部平原般在農地上工廠林立或者是大規模工業區、科學園區的開發,環境算是相對自然,對於農業較有乾淨上的優勢。但宜蘭也比西半部多雨,日照天 數不足,請因蘭陽平原漏斗狀的地型,面臨颱風時會遭遇到更強大的風暴,造成部分地區易淹水,也是農業發展上的困境。且因雪隧開通,台北到宜蘭只要一小時不 到,龐大的開發壓力席捲而來,宜蘭變成台北人或者是退休族想要的養老或度假天堂,農地上廣建以居住為目地的農舍,面臨到農地流失的問題,也是我們在員山鄉 的所見,但這現象是否是問題,或者當地居民的心聲如何,我覺得還需要進一步地去了解。

(宜蘭水源充沛,灌溉溝渠相比西部平原,時時刻刻都是乾淨的水流過)

回 到小田田的運作,我們在二分地上面劃了1/4分的地作為菜園,畫出了數條菜圃,並且在前兩條菜圃種下了芋頭,舖上稻草是為了避免雜草滋生。從一開始的小葉 子,到現在已經稍稍長大一點,雖然離收成還有數個月的時間,但看到農作物的變化,還是讓務農經驗近乎於零的我感到驚訝。昨日,青松大哥告訴我們芋頭雖然可 以無毒種植,但其實芋頭很吃肥料,所以我們又再加上了有機肥米糠,並且之後要拔枝,不然就會長出一顆顆的小芋頭而不是一個大芋頭。而因為芋頭間的空間還可 以拿來種植,我們也種上了蔬菜。另外也開了一條菜圃種作,最特別的是我們種上了木瓜樹喔,等著以後看看結實累累的木瓜吧。其他的菜圃目前還沒有種作,而我 們為了做出裝置藝術的籃球菜圃目前也翻了土但尚未種作,可是雜草的出現是不等人的,目前已經長滿綠色的小草。其實也要想想當地人的觀感,他們都看到我們一 群外地的年輕人在種作,但我們的田如果太荒蕪,給當地人的感受我想應該也不好,大家來提供種些什麼的點子吧。

(兩排芋頭田)

而 小田田最主要的農作物依然是稻米,我們種的是秈稻十號,關於介紹請看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325758960808256&id=376487592362019 ,秈稻其實是台灣原產的米,也就是類似大家去南亞或是泰國會吃不慣的那種又長又不黏的米,但其實那個是日本人引進蓬萊米之前,台灣原有的作物,秈稻在抗病 性方面表現好,且易於照顧,所以我們選擇這個品種。選好品種後,要從青松大哥給我們的米種中,挑出顏色發黑或者是乾掉,或者其實是米殼的東西,我們在台北 花了好多天,找了許多農青,大家真得仔細在選種上面,挑出不適合的。雖然方式很耗工,一般農民也不會這樣子做,但至少我們真的做到了粒粒皆辛苦,每一粒真 的都是挑過的。

(浸種,這是每一期稻米耕作的開始喔,表示不可逆,要好好用心照顧這些生命)

選 種之後,就是浸種,把種子泡水,讓它開始發芽,並且泡水會再發現實為米殼的雜物,要再小心地去除掉。然後把種子放在麻布袋中,放到家門前的水溝浸泡,一天 就要去看一次,瀝乾然後再泡水,經過幾次反覆過程(青松大哥在這部分幫忙我們處理),種子發芽之後就開始撒種。撒種是把種子撒在平整的秧席中,重要的是要 可以撒的分散,避免幾粒種子都集中在一起,養分會吸收地少。青松大哥找來專業的農夫給我們指導,阿伯說用這種方式育秧苗已經是五十年前的技術了,我們先把 泥土堆高當作秧席,然後挑出裡面的石頭與雜草、福壽螺,之後把泥土推平,先用人工的方式把土推平,之後在用稻草編成的繩條,兩人合拉,共同再把泥土推平一 次。阿伯說,如果不平,水乾了之後就會看到一個一個窟窿,且容易在低處形成積水,不利生長。大家合力把種子撒上去後,再蓋上一層網子避免鳥吃。撒種這一天 除了我們幾位農青外,也有像是高中生、以及數位外國朋友一起來,非常熱鬧。

(大家一起來撒種)


(把泥土堆高並推平,秧席的建立是育苗的關鍵)

之 後再到小田田,稻米已經長出短短的草了,青松大哥說沒有料到我們的撒種還蠻平均的,而且沒有蓋網子的那一半也沒有受到鳥吃。不過因為這幾天還是陰雨天,造 成秧苗的成長遲緩,所以希望接收到陽光的秧苗可以盡快長大,小田田要加油阿。青松大哥也告訴我們其實育苗場也深受天氣影響,像這樣的日子不利育苗,可能某 些化學要素就會加下去刺激生長,不然就是數百盤的苗要倒掉,要怎麼辦呢?其實青松大哥也一直告訴我們無毒或是有機農業真的很好,他自己的青松田都是有機無 毒的種植,但那也是建立在種作方式的選擇,仍有許多農作物目前找不到無毒耕作的方式,而農夫面臨到環境的困境不是簡單可以解決的,有些狀況目前真的也無技 術突破,想要生存就還是要用到化學物質。真實的狀況也是我們到農村後,才有些認識的。過了一週後,台灣北部終於放晴有好天氣,在次見到時,秧苗已經更高, 也較為健壯,較粗了。而原先擋鳥的網子也可以拆下,因為網子雖透光,但還是會遮到一些陽光,大概底下的秧苗接收陽光是沒有網子的70-80%,所以到現在 長大就可以拆掉了。

(第一週的秧席)

 (之後的健壯秧苗)

除 此之外,我們也常幫忙青松大哥自己的田作農事,深深地感受到,農地的學問之大,像是水源與土壤就有極為密切的關係,要一直把水往低處流這句話放在心底,排 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作物該種在怎樣的土壤高度,農田的排水設計如何,都一再地影響到種作。像是田埂,深溝村因為土地重劃過,農地的設計亦為高低差,一 層一層地把水留下一片一片的農地,而期中有些田埂是水泥,但大部分皆為泥土堆成。水泥的田埂,造價不菲,可能達20萬,但優點是比起時常要修補的泥土田 埂,不容易壞,泥土田埂常見老鼠挖洞破壞。可是水泥田埂一旦出現裂縫或者是破洞,反而比泥土田埂更難處理,修補水泥是個浩大工程。像是我們在青松大哥的 田,就有一段旁邊是水泥田埂,但因為裂縫滲水過來,結果是田地永遠都不會乾,還可以看到近水泥的泥土上如同小小泥火山一樣不斷地冒出氣泡。為了處理這狀 況,我們在田埂旁挖了一個大約20cm寬的水道,把水跟田裡的水隔開來,水道延伸到排水口,用引水的方式處理。農地有很多學問,我們要盡力學習。

(修補田埂)

這 次,我們在對付福壽螺方面遇到第一個兩難的狀況,資深農夫也好好地教訓了我們一番。傳統上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農藥殺,但我們雖然無法到有機認證,但也希 望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作。所以另外的方法就是撒苦茶粉,這是一種有機質,會散發出鹼性讓軟體動物溶化、死亡,就像在蛞蝓身上灑鹽一樣。但同時也表示會殺 死有益土壤的蚯蚓,所以我們的班長薑餅人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用鳳梨皮撒到田裡,吸引福壽螺後再一舉殺之。青松大哥介紹了位資深農夫來跟我們談,我們就很直接 地問他對於這種方法看法如何,他馬上跟我們說,尋找答案的方法就問人是懶惰的,是沒有拿掉奶嘴的,問他沒有用,他不是老師,鳳梨皮才是我們的老師,就去試 嘛,之後就知道方法好不好,作農最有趣的就是可以試,失敗沒關係,反正就再來就好,想要不打農藥不用苦茶粉,就知道你們的理想性比賴青松還要高,不然就晚 上抓福壽螺,晚上比白天多,人工手抓,如果真的找到方法,都可以得諾貝爾獎了。後來我們形容這段對話是震撼教育,但也深自反省,或許來自生活方式或是教育 的影響,抑或個人因素,我們是不是太過依賴他人找解答?而較為缺乏去嘗試找答案的心態。或許來作農就是來學習這件事情。

(使用苦茶粉後隨水而漂的福壽螺)

青 松大哥介紹我們跟附近農友認識,他有自己的烘穀機,而且也有在育苗,還有一台全新的耕耘機,吳佳玲坐上去都覺得很有氣勢,都不想下來了。他還讓我們搭上插 秧機喔,近距離地看到插秧,才了解這農機是怎麼運作的,而其實機器插秧也是有學問的,就像在玩貪食蛇一樣要規劃好路線,不要重覆又要可以一口氣把田裡的每 一塊地都走過去。剩下一小角沒有插到的地方再用人工插秧。

(強壯的翻土機)


(坐上去不願下來的江班長)


(插秧機實拍)

這 週日輪到我們用人工插秧了,青松大哥說大概除了找不到牛車來犁田,所以還是請人來打田外,我們的全部過程都是純手工,完全是機械化前的古法。其實這說來也 好玩,為什麼都要用這些古老的方法?說真的,有機也可以是機械化農業阿,雖然我想說些漂亮話,但我還找不太到答案。或許真的動手做了會找到答案,也或許不 會,但不就像是農友跟我們說的,作農最好玩就是去試,試了就知道。期待周日大家一起來插秧~

(小田田秧苗)

 

ps2. 以及部落格,由Over Lin強力製作!http://two-little-field.blogspot.com/

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

迎接大插秧時代的來臨

第一次學習種田的我們,對於要種什麼?怎麼種?其實是非常陌生的,青松大哥從前輩的立場,建議我們可以選擇種稻,因為種稻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上手,不過兩分地全部都種稻的話,插秧後除了除草、除福壽螺幾乎沒什麼工作,比較無趣一些(不過這也是農夫比較輕鬆的時候),所以建議我們可以在兩分地排水較好的位置,隔出大約0.25分的面積做為菜園,其餘的部分則全部種稻,這樣我們每次來找小田田才有工作可做。那麼要種哪個品種的稻子呢?做農一定要入境隨俗,當地人普遍選擇的品種是秈稻,所以我們選擇種秈稻準沒錯。

我們希望趁著這次機會,學習古法,從選種、浸種、育種、插秧、補秧一直到收割,將這些農作知識紀錄下來,讓更多人知道雙腳浸在泥土的滋味,多麼美好啊!

先從選種講起吧!選種顧名思義就是篩選種子,將外表破損、長得特別瘦小、乾癟或是非秈稻的稻穀挑出來(驅之別院),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做這件工作呢?這個程序是要提高稻穀的育成率,保留外型健康強壯的稻穀,讓他們快樂地在小田田延續下一代。

(挑出裸體和瘦小的秈稻)


(挑選種子的過程,我們邊做邊聊,很有古早時代在三合院邊工作邊開講的味道)

順道一提,青松大哥說我們這樣挑選種子太"仔細"了,一般自己育種的農夫很少會這樣做,因為沒有時間,雖然青松大哥有個農夫朋友是這麼做啦!不過這還是少數中的少數。

順到二提,每次跟別人說小田田種的是秈稻,我忍不住都會想到灌籃高手中的仙道。XD







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

小田田插秧囉


大家好!
宜蘭員山小田田要插秧囉!
因為我們種的是秈稻,所以比較晚一點,
已經是陽光越來越多,雨水越來越多的「春分」。

相信今年雨水這麼豐沛,收成應該會還不錯。
請大家來幫忙秧苗搬家,並請踴躍報名!

我們預計收30個人,是免費的喔。


詳細活動內容:
2012-3/25 0930 抵達小田田 0945 祭拜三官大地、天公、土地公 1000 請農民老師講解插秧方法 1010 下田動工囉 ---- 1210 中午休息 洗手吃飯 1300 動手自製血汗點心 1400 繼續插秧 做牛做馬 1600 還沒想到的神秘活動 1630 歡呼 回家
關於小田田,請搜尋我們的FB粉絲團。 以及BLOG:http://two-little-field.blogspot.com/ (裡面會介紹怎麼到小田田)




海報設計by Over
有問題請洽昺崙:0919026705 ben75901@gmail.com

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

小田田本季日程



小田田第一季行程表:

2011

12/25 拜訪宜蘭大宅院、小田田手做田埂

2012

01/18 挖菜園溝渠,動手種芋頭

02/18 撿種

02/21 浸種、做秧床

02/27 撒種

03/06 灑苦茶粉、米糠

03/10 打田

03/25 插秧

04/初 補秧

04/01 第一次除草

04/29 第二次除草

06/初 灑木灰

06/11 第三次除草

06/底 開溝曬田

07/上 採種

07/中 收割、曬穀、打穀、儲藏

08/上 灑田菁種子(綠肥)



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

小田田種秈稻

稻米是一種超級古老的糧食作物,世界上的稻米,有被馴化的大概會被分為非洲栽培種和亞洲栽培種。大約在東漢時期,亞洲的品種又被分為秈稻和梗稻兩種。因為對氣候的適應不同,梗稻被帶往北方,而秈稻則大多在中國南方地區栽種,也就隨著移民來到台灣。在1920年到以前,台灣普遍栽種的都是秈種品種,至於現在大家習慣吃的米,則是在日據時期因為習慣吃梗米的日本人,所以在1924年,帝大學者磯永吉在台灣改良的「蓬萊米」。


梗米的糯性較高,吃起來比較黏。秈米則是長長瘦瘦,吃起來比較硬。我們的小田田,種的是「秈稻十號」,最適合做海鮮燉飯和香料咖哩飯了!!秈稻也常被稱為“在來米”,也就是說~磨成粉就可以做成
蘿蔔糕!板條!鹹粿!紅龜粿!草仔粿!芋粿翹!鹼粿!哇塞!哇塞!


我們小田田的秈稻十號起一開始是去農改場拿的,今年的種子則是青松大哥自己留下來的種。他說他自己也留了一部份「賊仔種」,是和一名歐吉桑拿的,已經不知道品種名。

等到秋天,大家就可以吃我們自己種的米囉!


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

故事是這樣開始的,


故事是這樣開始的,

去年冬天,農陣的培慧老師接到賴青松大哥的電話。

青松想找農陣的朋友一起來宜蘭試做兩分田。原因是說:最近宜蘭員山鄉有很多老農沒辦法種田了,又不想讓耕耘了大半生的土地白白荒廢掉,最後被轉賣成為種別墅的水泥田,於是老農夫就想用休耕的價格租給賴青松,讓土地繼續保持生命力。但青松大哥覺得自己一個人要照顧五甲多的土地,再增加下去他就要變成米商了。所以他打算找一些和土地有緣份的人們來接下這些工作。於是就找上了我們,一群愛吃台灣米的年輕人。

小田田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浪漫,而是一群人的夢想,更是我們年輕世代共同的美麗願景。長期以來,台灣的農村隨著經濟成長,青壯年人口大量外移到都市,農村文化逐漸衰微,土地被城市邏輯打包成為炒作的商品,一塊塊肥沃良田正在流失。另外,我們年輕人的生產工具被剝奪,成為被資本家剝削的無產階級,在22K、血尿和無薪假之間,成為惡性循環的窮忙一族,在土地上生產出自己的糧食,彷彿是非常遙遠的事情(縱使那曾經是我們祖父母的生活方式)。

我們這個世代的未來、包含著農村文化與優良農地,正一步一步式微,被資新自由主義所吞噬。

所以下鄉吧!我們到小田田去!

我們相信小田田所聯繫的,不只是農村與都市空間上的距離、更是時間上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巨大差異。農村的人情味,老農夫烈日下汗流浹背的身影,都是城市裡已經消失的美好。我們每天都能吃到好吃的白米飯,卻不知道稻米的生產過程,以及傳統自然農法蘊藏的深奧智慧。

我們想要學習台灣農夫一步一腳印的精神,運用自然有機的農法,種出充滿令人感動回憶的時光稻米!號召一群人,到宜蘭去!向回鄉耕耘的賴青松學習種植有機米,並把這個過程編成精彩的紀錄,用道地台灣味來吸引年輕人關懷農村,返鄉耕耘!

希望我們耕耘的小田田是一次可以複製的嘗試。讓每位有興趣返鄉務農,卻苦無管道的年輕人,都可以找到一條回鄉的路。